锻造创新内核,构筑企业硬实力
创新是驱动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引擎。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着力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创新支持生态。在平台建设方面,鼓励企业自建或共建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中试平台等研发载体,并对创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助力企业攀登创新高地。在技术攻关方面,引导企业围绕关键产业方向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鼓励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与国家标准,实现从规则遵循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在成果转化环节,通过支持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和首批(次)新材料的示范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畅通多元融资,护航企业全周期成长
融资难题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挑战。为此,需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在提升融资效率方面,可设立融资需求快速响应通道,确保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金融机构反馈,并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显著缩短贷款办理周期。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贷款贴息范围,设立专项信贷额度,同时推动融资担保费率持续下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资本助力层面,建立分层培育的上市后备企业库,提供包括成熟度评估、专业咨询等在内的精准服务,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数字赋能,引领智能化转型浪潮
面对数字化浪潮,企业需加速拥抱智能化转型。一方面,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对获得国家级认定的标杆项目给予激励,树立行业典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使用便捷、成本适中的国产工业软件,降低转型门槛。同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支持企业研发行业大模型,推动相关创新产品优先纳入技术推广目录,助力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
优化政策服务,营造适宜发展生态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土壤。应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推动政策红利高效直达企业。在申报流程上,建立“直报通道”简化审批环节,并对部分奖励项目推行“免申即享”,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在发展方向上,引导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并在申报相关认定时予以适当倾斜。同时,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模式拓展国际市场,组织参与国际性展会,助力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当前,各地正将优质资源和贴心服务向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倾斜。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应主动把握机遇,深入研究政策导向,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对接资源。通过聚焦主业、持续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崭露头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