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中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在当前中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这些企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策引领下的发展历程
“专精特新”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11年,当时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首次提出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013年,工信部进一步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内涵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到2018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正式启动,明确了其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佼佼者的定位。
经过六批企业的审核认定,目前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培育重点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变。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的持续引导和支持。
显著特征与优势表现
从地域分布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东部地区占比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一分布格局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同时也反映出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行业分布上,制造业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比超过六成,充分体现了“小巨人”企业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企业类型方面,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八成,展现出中国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创新优势。
财务数据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显著的成长性和竞争力。近三年营业总收入复合增长率中位数高于A股上市企业平均水平,在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上均表现优异。同时,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每千名员工拥有的发明类专利数量达到A股全部上市企业平均水平的3.5倍,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发展迅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东部地区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产业链布局同质化竞争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风险。
资金压力是另一大挑战。硬科技领域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足,间接融资支持有限,企业债务结构短期化特征明显,制约了长期发展能力。
国际环境方面,新一轮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给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小巨人”企业带来成本压力和市场重构挑战。此外,高端技能人才短缺、公司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潜力。
国内外政策支持比较
国际上,德国的“隐形冠军”、日本的“全球高利基企业”和美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德国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研究机构支持和严格的标准体系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美国通过政府采购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支持;日本则建立了完备的中小企业政策执行体系。
相比之下,中国的政策支持以“梯度培育体系+财政激励”为核心,通过明确的培育目标和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然而,在金融市场支持、人才培育体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未来发展路径思考
针对当前挑战,需要在产业政策、金融支持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改革。产业政策上,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同时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关税风险。金融支持方面,需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创新风险分担模式,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人才培育上,应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构建以创新为核心、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将有助于这些排头兵企业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