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 从政策到实践: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从政策到实践: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简称"高企")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体系正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构成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2万家,其中制造业占比达63.8%,这一群体正在成为践行"中国智造"的中坚力量。
"高企"认证标准聚焦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5%)、知识产权积累(平均持有12项专利)等硬指标,实质是建立创新能力的量化评价体系。而"专精特新"企业强调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路径,侧重细分市场的技术攻坚。二者在实践层面形成战略互补——高企认证为企业注入创新基因,专精特新则是技术深耕的战术选择。以苏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为例,通过高企认证的176家企业中,41家已跻身国家级"小巨人",其共性特征均是通过高企的研发体系保障,在柔性生产线、精密传动等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这种协同效应体现在多个维度:高企的税收优惠(减免15%企业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创新试错成本;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要求,恰好匹配专精特新企业专利布局需求;认证过程驱动的产学研融合,又能加速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信部数据显示,通过高企认证的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是普通制造业企业的3.6倍。
当前制造业转型进入深水区,企业更需要政策工具的精准赋能。高企认证与专精特新培育的有效衔接,本质上是将国家创新体系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度融合。那些既能满足高企硬性指标,又在特定技术领域保持战略定力的企业,正在智能工厂改造、高端装备国产替代等关键环节展现出独特价值。这种"创新认证+专业深耕"的模式,正在重构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