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动态

2026年高企申报五大核心变化

2025-10-23 08:50:34 

1、 认定门槛全面提高:重实质、严查真实性

研发费用方面,比例要求预计维持不变,但核查重点将转向真实性。费用必须与核心技术及研发项目直接相关,日常运营开支不得计入。企业需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确保费用归集准确、可追溯。

知识产权方面,将显著提升发明专利的评分权重,更加强调“质量”而非“数量”。为凑数而购买的软著或实用新型专利可能不被认可,知识产权必须源于自主研发并实际应用于核心产品。

科技人员方面,界定标准更为严格,必须是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专业人员。挂靠的行政、财务等人员不再计入。企业需通过劳动合同、社保记录、专业背景等材料,证明其专职从事研发的属性。

2 、技术领域动态调整:支持前沿、淘汰落后

新的认定目录预计将纳入包括量子信息、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在内的前沿领域,作为重点支持方向。与此同时,对技术已普及或门槛较低的领域,可能逐步移出支持范围。未来还可能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对技术落后领域予以警示乃至淘汰。

3 、监管机制全面升级:全过程、严惩戒

认定后的监管将更为严格,企业可能面临税务、工信等多部门联合实施的动态抽查,抽查率预计大幅提升,重点核查研发台账、专利转化记录等原始凭证。

安全合规也被提到新高度。企业如发生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等重大事故,可能被直接取消资格并追回已享受的税收优惠。

此外,中介机构如协助企业材料造假,将承担连带责任,面临资质吊销、列入黑名单等处罚,从源头遏制违规行为。

4 、政策联动与产业链定位

未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将更加注重政策协同,与“专精特新”等企业培育政策形成联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与作用也将成为评价要素之一,不属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可能在认定中受到影响。政策鼓励企业不仅具备创新能力,更应融入产业链、发挥实际价值。

5 、评价指标优化:突出创新实效与市场表现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将从重数量转向重实效,更加注重转化后的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并要求提供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证据链,如技术合同、检测报告、销售发票等。

企业成长性方面,将更加强调净利润和营收增长率,长期依赖补贴却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将难以通过认定,引导资源向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表现的企业倾斜。

企业应对策略与准备建议

面对即将到来的政策调整,企业应尽早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准备与优化:

知识产权应重质非量。摒弃为凑数而堆砌软著和实用新型的做法,转向围绕核心产品布局高质量的发明专利,构建以核心专利为主、支撑型专利为辅的专利组合,并清理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专利。

研发费用应精准归集。坚决杜绝将日常运营开支计入研发费用,推行“项目制”核算,确保每笔费用均可追溯至具体研发项目。建立规范的研发辅助账,形成立项、投入、成果之间的完整闭环。

研发人员应界定清晰。明确专职研发人员范围,确保其直接参与研发活动,并备齐劳动合同、社保、专业资质等证明材料,以证实其“专职从事研发”的属性。

科技成果转化应突出实效。不仅关注转化数量,更应注重转化成果带来的实际收入。每项转化都应具备从专利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的完整证据链。

建立持续合规机制。高企资质的维护应贯穿认定后的全过程,确保研发、财务、知识产权等管理持续规范,随时备查。同时,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与合规运营,防范因安全事故导致的资格取消风险。

系统梳理申报材料逻辑。2026年的申报材料不应再是各项证明的简单罗列,而应通过材料讲述一个逻辑严密、证据扎实的创新故事,清晰展示企业如何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破并成功推向市场。材料中应避免模糊表述,尽可能使用具体技术名称、产品型号及数据,突出技术的独创性与领先性,并确保前后信息一致、相互支撑。


网友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