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动态

高企成为小巨人的关键,90%企业失败的原因

2025-10-27 08:59:04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正在经历自2016年以来最重要的变革。随着2026年新规临近,一批曾经依靠“包装”申报的企业正在退出舞台,而真正深耕技术创新的企业则迎来新的机遇。

据统计,2024年至2025年3月期间,全国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的企业数量达到历史高峰,是2022年的6倍多。高企资质的“严进严出”时代已经到来。

高企与小巨人:创新路上的分水岭

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并非同一赛道上的竞争者,而是创新成长路径上的不同阶段。高企认定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及格线”,而小巨人则是企业在细分领域建立全球竞争力的“优秀生”标志。

未来政策将强化高企与小巨人政策的联动,高企资质正在成为申报小巨人的重要基础。那些只满足于高企资质、停止创新步伐的企业,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90%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重资质,轻创新
大量企业把获得高企资质作为终极目标,而非创新旅程的新起点。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包装”申报材料,却忽视了技术创新的长期投入。一旦资质到手,研发投入即刻锐减,创新活动重归沉寂。

重数量,轻质量
在知识产权布局上,许多企业选择最容易获得的软著和实用新型专利,追求“够数就行”。随着新规提高发明专利权重,这些缺乏核心专利支撑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重申报,轻管理
许多企业把高企申报当作年度项目来运作,申报期间全员动员,认定后便无人负责。缺乏常态化的创新管理体系,导致企业在三年后的重新认定中措手不及。

重补贴,轻市场
部分企业获取高企资质的核心动机是税收优惠与政策补贴,而非通过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这种本末倒置的思路使企业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从高企到小巨人的四大跨越

知识产权的战略化布局
真正有潜力的企业从不把知识产权当作申报的“敲门砖”,而是作为保护核心技术、构筑行业壁垒的战略工具。他们围绕主营业务构建专利组合,用知识产权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研发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创新不是灵光一现的偶然,而是体系化管理的必然结果。成功企业建立了从需求收集、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研发管理体系,让创新成为可预期、可复制的企业能力

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导向
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小巨人企业往往在特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客户的真实价值,并通过持续创新巩固市场地位。

创新人才的持续性激励
创新归根结底来自于人。优秀企业不仅吸引技术人才,更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创新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平台,
让创新人才留得住、长得大、干得成**。

面向2026的务实策略

随着高企认定标准全面升级,企业应尽快调整策略,从“申报思维”转向“创新思维”。

提前规划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授权周期长,企业应立即启动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布局,为2026年新规实施做好准备。

规范研发费用管理
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实行项目制核算,确保每笔研发费用都可追溯至具体项目。

夯实科技成果转化
不再满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更要关注转化质量,提供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证据链,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品收入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持续创新机制
将创新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建立常态化的研发创新管理体系,确保企业持续符合高企标准,并为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奠定基础。


高企资质不应是企业创新的终点,而是迈向小巨人的起点。在政策导向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跃升”的背景下,唯有真正把创新融入血脉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从普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创新之路没有捷径,但正确的方向能让企业的每一步都更加坚实。当政策红利逐渐褪去,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将成为决定未来的唯一竞争力。

网友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