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正迎来重大变革。自2025年7月起,国家启动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这是自2016年以来该政策的首次系统性调整。新办法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企认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让政策真正回归创新本质。
高新认定严查时代来临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部分企业为获取资质而采取拼凑研发人员、购买专利、虚增研发费用等手段的问题逐渐暴露。这些“伪高新”企业不仅挤占了真正创新企业的政策资源,更造成了国家税收流失和市场不公平竞争。
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3月期间,全国共有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这一数字是2022年的6倍多。严格的税收核查也导致2025年部分地区的企业申报积极性明显下降,尤其是一些研发投入不足或曾依赖包装申报的企业。
研发管理者工资:归还是不归?
在新的认定标准下,研发费用的归集要求更加严格。比例要求虽然预计维持3%-6%,但核查重点已转向真实性。费用必须与核心技术和研发项目直接相关,日常运营开支不得计入。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研发管理者的工资到底该不该计入研发费用?
答案是:有条件可以,但必须提供充分证据
研发部门管理者、项目经理的工资确实可以计入研发费用,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直接参与研发活动:不能只是挂名,必须实际参与技术研发的指导、决策或执行
-
工作时间可追溯:需要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证明其真正投入到研发项目中
-
与项目管理直接相关:职责必须与研发项目的组织、协调、推进直接挂钩
新规下的研发费用归集要点
严格“项目制”核算
每个研发项目必须有独立的《立项报告》,严禁在期末按比例分摊研发费用。费用发生时就必须归集到具体项目,确保任何一笔人员工资都能追溯到项目考勤记录。
规范辅助账管理
企业需建立并规范研发费用辅助账,确保财务账、辅助账、立项报告数据能精确互锁。研发管理者在不同项目间的工作时间分配必须有明确记录。
备齐证据链
立项报告、实验记录、结题报告、成果证明必须齐全,形成“立项-投入-成果”的完整闭环。研发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必须与这些材料相互印证。
企业应对策略
重新审视研发团队结构
明确划分研发人员与非研发人员,即使是研发部门的管理者,如果实际不参与研发工作,也不应计入研发费用。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详细的研发人员工时记录系统,确保研发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可以准确分配到具体项目。
提前准备证明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岗位说明书、项目会议记录、技术决策文件等,证明研发管理者的实际贡献。
寻求专业指导
在2026年新规正式实施前,建议企业尽早咨询专业机构,对现有研发费用归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调整。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全面提高,企业再也不能依靠“包装”和“拼凑”来获取资质。研发费用的归集,尤其是研发管理者工资的处理,将成为认定审核的重点关注领域。
只有真正将创新根植于技术、产品和市场之中,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企业才能在新规下顺利通过高新认定,享受应有的政策红利。
未来已来,您准备好了吗?
